“高考满总整总作文”为什么总有人疑
高考结束一周了,早已被为的所谓“高考满分作文”和“高考零分作文”依然在微博和朋友圈内热闹地。似乎也无法对高考作文议论的热情。其实,无论是所谓“高考满分作文”还是“高考零分作文”的,每年都在,而且的套。试想,高考刚结束,阅卷尚未结束,这类作文就已经在网上铺开了,可能是真的吗?
即便如此,这些作文依然在网上被大面积。有人明知是,还是转载收藏,称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作参考,初中作文素材:以奉献书写非凡的人生为将来高考作文“加码”。
先说重视。一方面,高考作为统一考试,无论从参加人数,还是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,都是其他考试所不能比拟的。高考既是分水岭又是分岔,而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晴雨表、引领思辨的指南针。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多数是社会所关心和期待的话题。
另一方面,参加高考的学子实际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,他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社会,有什么话想说吗?从这个层面上讲,作文既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渠道,也是社会认识他们的桥梁。
事不关心,关心则乱。在的重视与下,已经作好了出发的准备,但它还飘不起来。它还需要一阵“风”,这阵“风”叫做认同。
不可否认,确实有些流传于网络的高考“满分作文”写出了水平。这其中既有一些语文老师所作,也不乏文学爱好者的优秀作品。这些文章里有含而不露的感情,有岁月深沉的积淀。有些营销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,为博取大众眼球毫无底线,招募写手仿佛流水线般“生产”出一篇篇所谓“高考满分作文”和“高考零分作文”。这些作文或看似富有,实则无病呻吟;或对社会发展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,文章看似针砭时弊,实则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。
在阅读趋向碎片化的今天,匆忙阅读导致的不辨和即便看出假来也“看热闹”的心态,使其得以广泛的。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“满分作文”中的“”还是“零分作文”中的“诚实”,确实迎合了一部分网民的期待。帕特里克·亨利在著名的《不,毋宁死》中提到,人们总是容易于希望的幻想之中,痛苦的现实来临时,我们往往会紧闭双眼不敢面对。同时,人们又只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,例如,“看到最新的高考满分作文了吗?祖国的下一代,对某某问题也有怨言”。这种将现实扭曲折射的“哈哈镜式”的作文表达,刚好迎合了这部分网民的口味。但迎合读者的口味,就是可以造假传谣的理由吗?
古人文莹理,后人工作文。文工理愈暗,纸札何纷纷。早在古代,诸如此类工于作文,而轻于实理的例子就不在少数。究其原因,无非是“迎合”二字:迎合考官、迎合低俗、迎合大众猎奇的心理。作文如同,一味讲求迎合,就容易失去真实的,如果不能文以载道,至少不要文以载“盗”。